中研院集團:以創新文化體系為引領的先進玻璃新材料研究院改革實踐
摘 要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國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之前簡稱蚌埠院,現簡稱中研院集團)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弘揚企業家精神的要求,在總結企業71年來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不斷構建一流創新文化,研發一流創新成果,打造一流創新能力,在信息顯示材料、應用材料、新能源材料、優質浮法玻璃和特種玻璃領域相繼研發生產出多項“中國首創、世界第一”的玻璃新材料成果。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對中研院集團創新成果給予充分肯定,特別強調“超薄玻璃實現了并跑領跑”。2024年1月,中研院集團創新團隊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同年6月,“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關鍵技術與裝備”成果被授予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一、實施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家創新活動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敢為天下先是戰勝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特別需要弘揚的品質。1953年,中研院集團在北京成立。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老一輩的玻璃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承載新中國玻璃工業發展的歷史使命,從一窮二白起家,潛心科研、聚焦浮法玻璃攻關,經歷了艱辛探索,打破了技術受制于人的窘境。
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是黨的執政基礎,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代表著“國家名片”,其發展壯大需要創新文化的引領和支撐。
中研院集團是1953年在北京成立的第一批國家級綜合性甲級科研設計單位,是集科研開發、產業孵化、工程服務于一體的玻璃新材料高科技中央應用研究院,是同時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的高科技企業。近年來,中研院集團聚焦玻璃新材料領域科研開發、成果孵化、工程服務,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班子先進集體、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等榮譽。
長期以來,中研院集團始終注重文化理念的提煉和思想上的引領,在文化傳承中創新發展,根據企業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四化戰略。緊抓玻璃新材料引領性、原創性戰略機遇,推進思維創新,做強主業、做大規模、做響品牌,切實把戰略轉化為行動,把行動轉化為成果。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中研院集團面臨加快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的新挑戰,也迎來了玻璃新材料高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加強黨的領導與弘揚企業家改革精神呈現出融合發展趨勢,創新文化在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強創新文化體系建設,不僅對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和競爭力,實現做強做優做大和爭創世界一流目標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也具有現實意義。
二、體系內涵
中研院集團創新文化體系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對玻璃行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在總結企業71年來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目標文化、自強文化、速度文化、開放文化、奮進文化、團結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創新文化體系。這既是中研院集團71年發展歷程中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引領玻院人走向百年基業的重要精神指南。體系以思維創新為先導、科技創新為根本、模式創新為關鍵、市場創新為導向、管理創新為基礎、組織創新為保障,有效調動員工創造力,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引領中國玻璃產業在世界上實現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圖1 中研院集團創新文化體系
三、主要做法
(一)以目標文化推進思維創新,明晰戰略、指引方向
“不是有多少雞蛋和面粉就去做多大蛋糕,而是要做多大蛋糕就去找多少雞蛋和面粉”。一是明晰新階段戰略路徑。中研院集團始終注重文化與戰略的協同,發揮文化對戰略的重要支撐作用,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沖破思想觀念束縛,跳出慣性思維、認準方向,不斷在公司深化改革中主動求新求變。二是塑造核心價值。目標文化引導干部職工行為轉變,重塑文化聚合力,成為企業未來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精神指引。
2000年,科研院所改制,蚌埠院進入中國建材集團,正式走上企業化運行道路。面對市場大潮的洗禮,新一代玻院人秉承老一輩的“玻院”精神,提出了“企業化、市場化、工程化、國際化”的四化戰略,開始了創新、產業和工程技術服務的全方位布局。2002年,蚌埠院提出“百億集團、百年老店”奮斗目標,以蚌埠院為核心企業,先后對洛玻集團、華光集團(含上市公司方興科技)實施了戰略性重組。2009年,為了改變對市場適應能力不強、所處位置輻射能力不足、企業經濟規模嚴重偏小等局面,運用差異化和探索式的創新思維,著力實施“集成化、產業化、工程化、國際化”四化戰略,通過集成化科研開發,迅速在優質浮法、新能源、信息顯示等玻璃技術領域取得了大批關鍵核心成果并全部產業化落地,2011年全年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2020年,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蚌埠院提出了“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四化戰略,提高產業質量競爭水平,增強質量發展創新動能,樹立質量發展綠色導向,增強企業品牌發展能力。
71年來,中研院集團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戰略導向、價值取向、目標導向,履行央企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振興民族工業、踐行國家戰略、貫徹新發展理念等方面的責任擔當,尤其是近20年來,積極推進“四化”進程,持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建材企業添磚加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研院集團始終創新和堅守目標文化,緊抓玻璃新材料引領性、原創性戰略機遇,錨定爭創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研究院的企業愿景,先后攻克信息顯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種玻璃等系列“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支撐我國戰新產業對先進玻璃材料的重大戰略需求,推進思維創新,加快推動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積極推進業務歸核,做強主業、做大規模、做響品牌,切實把戰略轉化為行動,把行動轉化為成果,構建起“研發+工程”雙輪驅動新局面,形成邊界清晰、主業精銳、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產業平臺,引領玻璃新材料創新發展。
(二)以自強文化推進科技創新,激發活力、凝聚動力
“以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企業自立自強”。中研院集團秉承自強文化理念,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戰略支撐。堅持戰略理性和經濟理性平衡統一,充分發揮玻璃新材料“原創技術策源地”作用,用創新鏈引領工程鏈,用工程鏈服務產業鏈,用產業鏈支持創新鏈,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對接、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四個面向”,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把論文寫在實驗室、寫在生產線,以雄厚的科研積淀、持續的技術創新和豐富的產業實踐,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三是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創新活力。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和成果效益提升,持續推進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形成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
玻璃的應用領域很廣,中研院集團將玻璃從普通的汽車玻璃和建筑玻璃擴展至新能源、信息顯示、深海航空領域,在成功研發推進信息顯示材料和應用材料、新能源材料、優質浮法玻璃和特種玻璃系列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的基礎上,持續為高世代顯示玻璃基板等玻璃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相繼開發出超薄電子觸控玻璃、TFT-LCD液晶基板玻璃和高強蓋板玻璃、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打通了信息顯示產業鏈,為我國信息顯示產業發展提供了關鍵基礎原材料;成功下線世界最高光電轉換率銅銦鎵硒發電玻璃、世界首塊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實現了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重大突破,推動了光伏產業升級;重點發展深海探測、航空航天、醫藥等領域關鍵無機非金屬材料,攻克中國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空心玻璃微珠成功應用于“海馬號”浮力材料制備。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對中研院集團創新成果給予充分肯定,特別強調“超薄玻璃實現了并跑領跑”。2024年1月,中研院集團創新團隊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同年6月,“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關鍵技術與裝備”成果被授予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三)以速度文化推進模式創新,與時俱進、勇立潮頭
“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中研院集團立足模式創新,做到“兩突出”。一是突出“快”。聚焦發展主賽道,善于捕捉市場敏感信息,針對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要素、人才要素、資金要素、政策要素,以快求強、以快求變、以快領先,不拘一格突破各種束縛,不斷擴寬發展空間,開辟發展賽道。二是突出“變”。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切入點,推動“業務數字化”和“數字業務化”雙向融合,激活玻璃工業數據要素潛能,完善產業生態,打造引領行業發展的玻璃新材料工業互聯網平臺,以互聯網跨界思維拓展無邊界業務。
中研院集團以“打造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原創技術策源地”為基石,以“玻璃創造美好世界”為引領,以“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為支柱,通過組織精健、工作精細、質量精益,持續實現“技術研發裝備開發驅動工程鏈,完整EPC全面服務推動產業鏈,更高質量訴求反饋推動創新鏈”,探索建立了我國科研院所創新鏈、工程鏈、產業鏈“三鏈融合”成功轉型發展模式,引領中國玻璃技術、產業和品牌邁進國際先進行列。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在技術、模式、市場、質量等方面持續創新;以“三鏈融合”為主體,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明確三大發展方向,通過定制化研發、競爭力課題、優先權導入等開展戰略性合作,構建產業協同生態,實現原創成果全部工程化轉化落地;以“三精管理”為基礎,全面深化現代企業治理,覆蓋科研、設計、施工、生產、運營、供應鏈全層級全部門全過程,加速推進質量管理向質量效益轉變。
(四)以開放文化推進市場創新,追求卓越、競合共贏
“只有與巨人共舞,才能成為巨人”。一是推進市場機遇開放。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做優做精重大項目,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二是推進創新動能開放。深化“一帶一路”倡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研院集團圍繞“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要求,在工程服務板塊立足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展以設計為龍頭、以核心裝備為支撐的工程服務業務,業務范圍拓展為玻璃工程、新能源工程、綠色建筑工程和設施農業工程,國內高端玻璃工程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國際高端玻璃工程市場占有率65%,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高端玻璃裝備全球市場占有率超50%,持續為國內外龍頭玻璃企業及“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提供工程技術服務,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帶動高質量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向世界講述中國玻璃故事。以產業升級為導向進行玻璃新材料關鍵技術創新攻關,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示范一批前沿引領技術,通過應用示范加速產業發展,打通了從材料研發到終端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早在1994年,出口了第一條印尼ARB300t/d浮法玻璃生產線,2022年實施了第一個非洲坦桑尼亞的水泥余熱發電項目,成功打開非洲市場;建設土耳其最大的余熱電站炭黑余熱發電項目。
(五)以奮進文化推進管理創新,攻堅克難、力爭一流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始終提前做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事情”。中研院集團在發展中創先爭優,使“奮進文化”激發員工活力和動力。一是“敢闖敢干,開拓進取”,堅持“實”字當頭,“闖”字為先,“干”字發力,以不甘平庸的情懷和攻堅克難的勇氣爭創一流;二是“拼搏奉獻,自強不息”,堅持識大體、顧大局、不空談、干實事,勇爭團體冠軍和單項冠軍,以實實在在的業績推動企業持續穩健發展;三是“兼容并蓄,以人為本”,努力實現企業與時代同進步、員工與企業共成長,讓全體職工幸福感觸手可及、成就感發自肺腑、自豪感油然而生。
2021年9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安徽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中研院院長彭壽親自籌劃部署下,中研院集團搶抓機遇,專門成立了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全面啟動玻璃新材料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凱盛AGM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確立了以建設玻璃新材料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的數字化戰略發展規劃。
圖2 凱盛AGM工業互聯網平臺框架
凱盛AGM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工業互聯網平臺技術架構為支撐,立足已有數字化建設基礎,通過平臺協同內部數字化能力和資源、匯聚外部數字化生態,創新數字化EPC模式,著力將平臺打造成覆蓋建材、電子、機械、電力、建筑、農業、輕工、食品、汽車等十一大行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倉儲物流、運維服務、安全生產、節能減排、質量管控、供應鏈管理九大領域的一站式的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和服務商,提供工業互聯網+數字化研發、工業互聯網+協同設計、工業互聯網+智慧工程管理、工業互聯網+智能設備運維、工業互聯網+智能生產運營、工業互聯網+智慧園區、工業互聯網+光伏運維管理、工業互聯網+智慧礦山、工業互聯網+雙碳能源管理、工業互聯網+產業鏈供應鏈十大系統解決方案,貫通行業的全價值鏈條。
中研院集團先后打造了運營管理大數據平臺、研發創新開放平臺、工程建造全過程數字化平臺以及智能工廠和碳足跡監測平臺。在平臺推廣上,依托中研院集團牽頭建設的國內唯一國家玻璃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及硅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匯聚行業上下游企業生態,構建“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與國家創新中心融合發展”新模式。目前,凱盛AGM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成為安徽省行業特色型和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也是全國首個玻璃新材料行業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獲評2023年國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六)以團結文化推進組織創新,開放包容、彰顯擔當
“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維護團結,玻院一家人”。中研院集團堅守全院一家理念,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培育人才模式。堅持以卓越的創新鏈,支撐卓越的工程鏈,打造卓越的產業鏈、人才鏈,形成了“60后傳幫帶、70后有舞臺、80后有平臺、90后有擔當、00后能沖鋒”的人才選育模式;推廣運用群團工作“五大工法”,即“當家做主、神工鬼斧、鶯歌燕舞、訪貧問苦、生龍活虎”,持續開展四季品牌、傳統節日等文體活動,切實強化橋梁紐帶作用。二是踐行社會責任,彰顯央企擔當。22年來,中研院集團持續開展定點幫扶,將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揚擁軍優屬光榮傳統,積極投身公益志愿服務,以初心和使命,擔起社會責任。截至目前,中研院集團共接收復員、轉業、退伍軍人12名。三是提升整體形象,營造集體氛圍。以“雙引領 三融合”的思政工作法,通過加強宣傳思想工作鼓舞士氣、振奮精神、匯聚力量,引領員工與企業相融共進、共同發展。
中研院集團黨委充分信任、熱情關心、嚴格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2023年全級次開展專業技術、項目管理等各類培訓共363次,覆蓋人數達12984人次;實行首席科學家全面負責的科技管理模式,賦予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累計申請發放政策支持資金超億元,探索并扎實推進各層面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建設,從重職務晉升向多通道發展轉變,改單一的“職務”晉升為多軌的“職務、職級”晉升,規劃完善科研、工程、管理、技能四大系列職級晉升通道,制定《科技領軍人才管理辦法》《科研人員管理辦法》。鼓勵和指導所屬企業建立超額利潤分享方案、項目分紅激勵方案等長效激勵機制,員工持股穩步推進;不斷完善競聘上崗制度,全員市場化招聘比率100%,管理人員競聘上崗比率80%,不勝任退出末等調整率超5%;建立“墩苗育苗”機制,全級次干部交流鍛煉46人次,真正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放心地把個人交給工作,把進步交給組織。
四、實施效果
通過不斷強化創新文化體系建設,中研院集團以文化“軟實力”構筑高質量發展“硬支撐”,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穩定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63.1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7.1億元,經營性利潤6.9億元,同比增長85.61%。
(一)弘揚目標文化,實現戰略加速落地
中研院集團構建起研發和工程雙引領的“大創新”平臺,建設有美國新澤西理工先進材料研發中心等國際化研發平臺3個,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玻璃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的科研院所,現有硅基材料安徽省實驗室等省部級創新平臺30個,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高層次人才5名,形成了百名博士團隊組成的“創新智庫”,擁有中高級職稱超八成、專業技術人員占七成的“創新梯隊”,實現了由傳統科研院所向集科研開發、產業孵化、工程服務于一體的玻璃新材料研究院的轉型。
(二)弘揚自強文化,實現成果有效轉化
中研院集團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工業大獎等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超百項。相繼開發出超薄電子觸控玻璃、TFT-LCD液晶基板玻璃和高強蓋板玻璃、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打通了信息顯示產業鏈,為我國信息顯示產業發展提供了關鍵基礎原材料;成功下線世界最高光電轉換率銅銦鎵硒發電玻璃、世界首塊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實現了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重大突破,推動了光伏產業升級;重點發展深海探測、航空航天、醫藥等領域關鍵無機非金屬材料,攻克中國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空心玻璃微珠成功應用于“海馬號”浮力材料制備,助推中國玻璃技術和產業在國際上由追趕型進入領跑型;首次將自主研發的玻璃熔窯二氧化碳捕集與提純技術應用在玻璃生產線,填補了行業空白。
(三)弘揚速度文化,實現發展彎道超車
中研院集團緊抓發展機遇,在派生出一個國際化工程公司后,又先后整合安徽華光、蚌埠化機、浚鑫科技等多個企業,同時以自身為核心企業組建了凱盛科技集團,業務范圍從玻璃設計拓展到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等多個領域,同時迅速布局數字化、綠色化,打造全國首個玻璃新材料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獲評工信部《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面向重點行業的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位列前十)、工信部《2022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節能技術應用板塊共簽訂供貨項目84項、施工完成項目81項,平均可為每個窯爐減少碳排放約12000噸/年;累計建成3375.68kW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年均發電量271.87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951.44噸;組織申報2項綠色低碳領域省重大產業創新計劃項目,助力企業整體節能效果達5%~12%;高端裝備板塊“薄膜太陽能電池智能傳輸解決方案”入選2023年建材工業智能制造數字轉型典型案例,“玻璃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制造”獲2023年建材機械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優秀實踐案例,企業從傳統的以玻璃設計為主業的單一科研院所迅速成為高科技企業集團。
(四)弘揚開放文化,實現品牌享譽國際
中研院集團自主開發出高端玻璃工程技術與裝備,多年來持續創新提升,在“一帶一路”50多個國家和地區轉化落地,全球工程技術市場占有率超80%,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高端玻璃生產線64條,高端玻璃工程全球市場占有率穩居90%以上,成為全球最大的玻璃工程服務商,連續20年入選美國年度《工程新聞記錄》(ENR)榜單,2023年位列“國際工程設計公司第59位”和“全球工程設計公司第6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中研院院長彭壽被推選為國際玻璃協會主席,也是迄今為止協會唯一的華人主席;2022年彭壽院士被推選為顧問委員會終身主席,牽頭全球玻璃界倡議確立2022年聯合國“國際玻璃年”,承辦“國際玻璃年”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響應,提升了中國玻璃的國際話語權。
(五)弘揚奮進文化,實現員工活力迸發
中研院集團真正把企業文化的優勢轉變成企業的競爭優勢、發展優勢。以黨紀學習教育為契機,在全級次范圍內舉辦黨紀學習教育知識競賽,以賽促學、以學促干。舉辦中研院集團科技創新暨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玻璃創造美好世界”創新發展成就展、高質量發展暨成立70周年大會,重新發布院徽,設立院史館,制作文集、企業文化手冊、宣傳片和宣傳冊;先后開展了科研項目“揭榜掛帥”、中研院集團成立70周年大講堂、“黨建引領譜華章 砥礪奮進七十載”黨員讀書分享、“回憶、傳承、發展——70年70人70事”、國際化人才選拔大賽、青年才藝大賽、“迎國慶、友朋杯第三屆足球聯誼賽”、職業勞動競賽和技術比武等,同時在基層一線積極打造文化走廊、勞模創新室,開展“學習身邊榜樣”活動,廣泛發動全體職工向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團十九大代表、省市級科技突破領軍人物、勞模工匠、青年楷模、崗位能手、最美海外員工學習,2023年至今選樹市級以上典型榜樣共43人,用身邊人的故事打動身邊人,并利用微信公眾號、宣傳欄等載體,全方位立體式弘揚爭先理念,進一步增強了全體干部職工的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激發員工的工作潛力和創造能力,有力地保障了企業管理、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順利推進。
(六)弘揚團結文化,實現綜合價值凸顯
中研院集團探索并扎實推進各層面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建設,從重職務晉升向多通道發展轉變,改單一的“職務”晉升為多軌的“職務、職級”晉升,規劃完善科研、工程、管理、技能四大系列職級晉升通道;組織召開科研人員座談會、墩苗育苗座談會、統戰和思政工作暨“我為群眾辦實事”座談會百余次,及時了解掌握團員青年、統戰人員、職工群眾思想和工作情況;鼓勵和指導所屬企業建立超額利潤分享方案、項目分紅激勵方案等長效激勵機制,員工持股穩步推進;搶抓科改示范和混改試點機遇,探索進行股權分紅,科研團隊以研發成果入股、分紅,空心玻璃微珠創新團隊9名核心科研骨干全部實現持股;優化工資決定機制,探索建立工資總額動態調整制度,對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重大專項任務團隊實施工資總額單列;持續開展四季品牌、傳統節日、志愿服務等群團活動;做好“三方結合”,探索“高校與企業、理論與實踐、培訓與使用”的新模式,先后派遣6批人員赴國外學習交流,與知名大學聯合培養碩士以上人才88人。同時,建設“凱盛學院”,截至目前,與安徽財經大學聯合舉辦青干班2期,聚力打造獨有的人才培育模式,同時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高端人才從“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形成具有建材特色、世界水準的國際人才交流新格局。
成果創造人:彭壽、陶立綱、周鳴、劉愛麗、單發勇、劉娜 胡華波、金望琳、劉曼麗、汪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