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中國企業大講堂在京成功舉辦 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7月17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以下簡稱“中企研”)主辦、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十四期中國企業大講堂在京圓滿舉辦。本期大講堂以“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主題,匯聚產學研企各界精英,共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中企研第一副會長,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愛國;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鞏峰;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輝;中國航空油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李佳穎;北京機電研究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賢君;大連重工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孟偉;中電海康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董事劉泳玉;北京機電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叢培武;中企研副會長劉續浩、常務副秘書長李華等出席活動。活動由中企研副會長兼秘書長譚劍主持。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等50余家中央企業、地方國企以及民營企業的百余位代表現場參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電海康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大連重工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等20余家中央企業、地方國企及民營企業設立分會場組織集中學習。活動通過新華網、人民政協網、新浪財經、鳳凰網、網易財經、企業觀察網等主流媒體平臺全程直播,累計觀看量突破1000萬人次,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劉明忠在講話中強調,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深刻變革,企業必須把握歷史機遇,構建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要切實解決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所需的“陽光、土壤、空氣、種子”問題,構建四維生態體系。一是完善創新政策體系,破解政策碎片化難題;二是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三是培育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四是加強創新人才培養;五是創新科研組織范式。劉明忠指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需要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創新核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為轉化樞紐、企業研發機構為實施主體、新型研究型大學為人才支撐的協同創新體系。中企研將持續發揮智庫作用,深化理論研究,促進跨界合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陳學東以《涵養顛覆性技術培育環境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題,深入分析了全球制造業發展新趨勢和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陳學東指出,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深刻調整,美西方國家正加緊布局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發展,在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在工業軟件、高端芯片等關鍵核心領域方面仍存在短板。他強調,要牢牢把握顛覆性技術這一關鍵驅動力,同時注重延續性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加強有組織的技術預見,把握科技前沿方向;二是要營造鼓勵批判質疑的創新文化;三是要建立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四是要保障長期穩定的研發投入;五是要促進技術迭代與成果轉化。陳學東特別指出,中央企業要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既要布局未來產業,也要夯實產業基礎。他呼吁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產業應用”的創新生態,通過政產學研協同,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李愛國以《堅定科技產業融合創新賦能工業母機高質量發展》為題,系統闡述了中國機械總院以科技創新推動工業母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路徑。他表示,中國機械總院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院所使命擔當,持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依托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組建74支創新團隊,形成覆蓋等材制造、增材制造、減材制造的完整技術體系。“十四五”以來,已突破30余臺套高端工業母機關鍵技術,40余種工業基礎件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培育出5家國家級重點“小巨人”、1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孵化4家上市公司,通過打造懷柔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中試驗證基地等舉措,形成科技產業協同發展的良性生態。李愛國表示,中國機械總院將持續深化“一院兩制”改革,通過建設工業母機創新研究院等舉措,全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劉泳玉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海康實踐》為主題,重點介紹了海康集團近年來在智能物聯領域實現的跨越式發展。他指出,面對國際競爭新形勢,海康集團堅持自主創新,在感知、存儲以及大數據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作為國務院國資委首批“科改示范企業”,海康集團探索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國企改革新路徑,通過實施高管持股、限制性股票和創新業務跟投等市場化激勵機制,海康集團成功孵化出多家創新業務公司,2024年創新業務營收占比約25%,實現了員工與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為國企改革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在公司業務設計方面,海康集團創新性地構建了“領軍人物+主導業務+優質平臺”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式。他表示,面向“十五五”,海康集團將持續深化智能物聯技術研發,加快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努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國有企業,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孟偉以《重組整合協同發展深化改革數智轉型“老字號”國企振衰起敝邁向復興》為主題,重點介紹了大連重工重組整合改革發展的實踐及思考。他表示,大連重工通過實施“振衰起敝”四部曲推動企業復興,一是辨識病因,找準企業衰退原因,聚焦主責主業,實施專業化聚合。二是扭轉乾坤,通過系列改革組合拳,系統設計、目標引領、體系推進,解決資金債務等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企業扭虧為盈,各核心經營主體經營狀況大幅改善。三是明確戰略,在企業穩定發展基礎上,制定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成長性戰略,推進“五化”戰略轉型,立志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四是高效執行,通過精益運營、數智賦能、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等舉措,提升組織效率與企業競爭力。大連重工裝備集團的改革經驗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寶貴借鑒,為新時代推動東北振興貢獻了重要的重工力量。
譚劍表示,第十四期中國企業大講堂通過政策解讀、技術剖析和產業實踐三個維度,深入探討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議題。各位嘉賓的精彩分享為與會代表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搭建了政產學研深度交流的高端平臺,更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注入了新動能。中企研將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匯聚各方,共同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良好發展環境,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將攜手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