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
外賣免單券滿天飛、車企大打價格戰、光伏微利爭訂單……看似熱鬧的市場背后,潛藏著企業過度競爭甚至滑向無序競爭的風險。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為優化市場秩序指明方向。
降價是市場競爭中常見的營銷手段。企業如能憑借效率提升或技術創新降低成本,合理讓利,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正向循環,這種降價既是消費者歡迎的,也是行業樂見的。
而無序競爭則異化為兩類典型:一是“內卷式”惡性競爭,如部分企業為爭奪有限市場,不惜以低于成本價傾銷,陷入“降價—削減研發—競爭力下滑—再降價”的負向螺旋;二是不正當競爭,如仿冒知名品牌商標、直播刷單虛構銷量。二者雖常交織出現,但本質不同:內卷是行業系統性困局,體現為全行業利潤萎縮與創新放緩;不正當競爭則是具體違法行為,直接侵害特定主體權益。
當價格被擠壓至極限,企業要么退出市場,要么把“降成本”異化為“降質量”,“拼價格”扭曲為“摻假貨”,搞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甚至偷工減料。風機葉片以次充好、未認證滅火器流入市場、偽造檢驗報告生產劣質健身器材……監管部門近期曝光的典型案例揭示了超低價背后的真相。消費者看似買得便宜,實則權益受損。同時,這些違法違規行為還阻礙行業創新,有損“中國制造”聲譽。
遏制劣質低價亂象帶來的損害,就必須深挖無序競爭的病根。
產業層面,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是溫床,如新能源、光伏等領域在前期政策激勵下產能狂奔,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法律層面,規則滯后與執行短板助長亂象。“比價助手”等規則曾被濫用為價格戰工具,平臺強制商家低價傾銷等現象長期缺乏明確定義和量化標準。當過剩產能遭遇有限市場,法治又未及時構筑防線,部分企業便滑向劣質低價的歪路。
找準病根就要對癥下藥。企業無序競爭的根源在于供需失衡與監管滯后,治理就應從產業調整與法治升級共同著手。
破解產業困局,重在疏堵結合。既要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行業兼并重組,避免低效重復投入,也要拓展增量空間,支持企業以技術創新開辟新賽道,將產能優勢轉化為全球競爭力。法治層面,應以法律修訂與精準執法筑牢底線。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即將修訂的價格法,對虛假宣傳、商業混淆以及平臺利用規則強制商家以低于成本銷售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為規范市場秩序提供了更清晰的標尺。
治理無序競爭絕非簡單管住價格,而應通過法治框架厘清競爭邊界,以產業政策引導資源優化。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提出,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并強調“企業家要勇立潮頭,以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競爭主動”。這表明,國家將以更系統、更精準的方式,以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治理無序競爭。企業家當以此為指引,提升效率、創新產品、優化服務。唯有如此,中國企業方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在全球競爭格局中鑄就持久競爭力。